登陆注册

资讯

  • 三院院士!华科大校友陈刚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新晋院士名单华中科技大学1984届校友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三院院士”他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之前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陈刚,1964年出生于湖北南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
    健康号2023-05-06 09:34:48
    0000
  • 肺结节等于肺癌吗?——湖医附一医院举办健康大讲堂活动

    怀化新闻网讯4月27日下午,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健康大讲堂”活动,由南华大学附属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贺大璞主讲,130余名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参加。
    健康号2023-04-29 17:38:32
    0000
  • 多人参加上海车展后核酸阳性?多方回应

    “二阳”持续成为近日的热点话题。离新冠第一波高峰已过去约4个月时间,随着上海、广州等地有大型展会活动,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抗原阳性结果,说自己二次感染了,部分反映这次症状更轻。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旅游数据火爆,“二阳”也让有出游计划的人更加担忧相关风险。近日,多位网友称参加完上海车展后,新冠检测呈阳性,有些甚至传染给了家人。
    健康号2023-04-25 17:27:24
    0000
  • 15岁体重220斤,4天减重14斤,外科医生让她重回自信

    极目新闻记者周萍英特约通讯员白菲斐通讯员程思寇丽15岁的小美,身高174cm,体重110公斤,爱美的她曾尝试多种减肥方法,饥饿、针灸、刮痧……甚至几入减肥训练营,但均以失败告终。小美很是沮丧,肥胖让她在同学中有些自卑。小美恢复自信(通讯员供图)
    健康号2023-04-24 15:11:15
    0000
  • 国内人工心脏植入最小年龄刷新,12岁男孩接近恢复常人生活

    4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病房,12岁的成成背着“双肩包”轻松地走来走去。术后两个月,成成回院复查。本文图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健康号2023-04-24 15:11:15
    0000
  • 张文宏最新分析:新冠第二波的规模取决于哪些因素?

    (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在4月20日召开的“2023年度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作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
    健康号资讯2023-04-22 14:57:41
    0000
  • 浙江阿姨反复发热找不到病因……“真凶”竟是它!

    来源:FM93交通之声春暖花开,户外活动明显增多。但是大家在畅玩的同时,一定要警惕不要被蚊虫叮咬。4月19日,记者从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了解到,该科几天前收治了一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抽丝剥茧终于找到“真凶”4月7日,北仑区69岁的王阿姨(化名)因反复发热、全身乏力持续了4天后,被送至北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通过检查,医生初步诊断为感染性发热。
    健康号2023-04-20 16:14:05
    0000
  • 一图读懂 |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

    (来源:国家疾控局)
    健康号2023-04-19 21:27:31
    0000
  • 长峰医院火灾致21人死亡 北京市:当务之急是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4月18日12时57分,北京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接警:北京长峰医院住院部东楼发生火情。接警后,消防、公安、卫健、应急等部门即赴现场处置。13时33分,现场明火被扑灭。15时30分,现场救援工作结束,共疏散转移患者71人。截至当日18时,经转院救治无效,21人不幸死亡。被烟熏黑的窗户口(央广网)
    健康号2023-04-19 13:55:07
    0000
  • 医疗机构火灾风险高,这些逃生常识很重要

    极目新闻记者陈俊北京长峰医院18日发生火灾致21人死亡,惨烈教训再次敲响警钟。据重庆“丰都消防”微信公众号介绍,医院属于高火灾风险场所,人员相对集中,且病人多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大家应多关注医院防火及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
    健康号2023-04-19 13:55:06
    0000
  • 长峰医院致21死突发事故后,一位54岁的神秘男子浮出水面

    4月18日晚间,一则突发消息打破了人们的平静生活,有网友爆料称,京城一家医院突发严重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此同时,事发现场的视频画面也在网上疯传,很多网友看到视频后,都感到揪心、痛心和难以接受。
    健康号2023-04-19 13:44:26
    0000
  •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罗坤,涉嫌严重违法被查!

    反腐倡廉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每天都有违法乱纪的官员接受审查和调查!这些人滥用党赋予的权力,辜负人民给予的信任。作为公职人员,知法犯法,必须严惩!可是,在国家这样大的打击力度之下,仍有人存在侥幸心理,频繁触碰法律的底线,也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具体情况吧。
    健康号2023-04-19 13:42:18
    0000
  • 江苏一名女孩当众脱光全部衣服,并撕心裂肺哭喊:男朋友出轨了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2023年已经进入了4月18日;疫情三年,我们尝尽了酸甜苦辣,看清了人间百态。这三年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当一切恢复正常后,我们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新一年的工作中,为了自己的一日三餐而四处奔走,并为了全家的幸福生活而战斗到底。
    健康号2023-04-18 10:31:13
    0000
  • 守护时光 健康同行 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开展健康义诊进大学活动

    近日,雁塔区长延堡街道开展了“爱传万家守护时光”义诊进大学活动,邀请三甲医院的专家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义诊、健康知识科普服务。
    健康号2023-04-18 10:02:35
    0000
  • 白天多睡1小时,痴呆风险提高40%?加州大学:午睡过长加速脑衰老

    “快起来,小心睡成痴呆!”退休之后,老鲁每天都会在家里睡午觉,如果不外出,有时能睡一个下午。这天他刚躺下不到一个小时,老伴张婶却突然慌张将自己推醒,原因竟是看了一则新闻:美国加州大学通过一场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白天午睡时间过长,会提高患老年痴呆(学名阿兹海默症)的风险。
    健康号2023-04-18 05:54:42
    0000
  • 疫情究竟几时休?中疾控权威专家表示,新冠或将成季节性疾病?

    其实最近几个月我们很少听到有关新冠病毒的消息,很多人都认为,新冠已经彻底消失了。现在不少地区和省市已经下发相关通知,表示公众场合没有戴口罩的必要,越来越多的人脱下口罩,大口大口的呼吸新鲜空气。疫情已经消失,这成了大家的共识,可前几天举办的2023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中疾控首席专家董小平先生表示:疫情或许并没有消失。
    健康号2023-04-17 17:39:03
    0000
  • 全球医院250强公布,中国大陆仅4家上榜,我国医院究竟强不强?

    近三个月,国际两大知名医院排行榜单陆续放榜。当怀着期待打开排行榜,渴求从中找寻我国医院的影子时,却发现需要手拿放大镜,才能找到——2023年3月,美国时政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联合数据公司Statista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最佳医院”排名中,并无中国大陆地区医院的踪影;
    健康号2023-04-17 16:09:33
    0000
  • 国家卫健委下发一通知,全民免费医疗的进程或将更近一步。

    就在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我国某市推出95岁以上老人实行免费医疗,引得众网友评论,可是却是一边倒的吐槽嘲讽,究其原因我国人均寿命不足80岁,95岁以上老人只占极少数,所以这个惠民政策有点过于鸡肋了。
    健康号2023-04-17 11:19:50
    0000
  • 湖北省:退休人员医保返款、门诊报销比例、起付标准、封顶线

    为了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四川省也实施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更好解决职工医保参保人员门诊保障问题,以前只有住院、门诊慢特病能报销,现在普通门诊产生的政策范围内的费用也能报销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实施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后,湖北省退休人员医保返款,普通门诊待遇情况。
    健康号2023-04-17 10:02:09
    0000
  • 中医药思政专著《杏林毓秀》发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英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故事思政”研究新成果——中医药思政著作《杏林毓秀》新书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发布。该书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德育品牌建设理念与路径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和弘扬中医文化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的主要成果。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与编委会成员为《杏林毓秀》新书揭幕。王英程/摄
    健康号2023-04-16 15:55:36
    0000
  • 人民网评:科学佩戴口罩,确保公共健康

    明确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提出建议佩戴头罩的情形或场景,列明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制定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以下简称“指引”),分类规定、具体实用,对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具有示范意义。
    健康号资讯2023-04-16 15:55:35
    0000
  • 报告:近些年来中国卫生健康总体稳步向好

    中新网4月16日电题:报告:近些年来中国卫生健康总体稳步向好中新财经记者陈康亮15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威海市人民政府联合指导,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课题组和威海市发改委共同主办,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经》杂志联合支持,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会在山东威海召开。
    健康号资讯2023-04-16 15:38:00
    0000
  • “辣王”李永志:5斤辣椒配白酒,破世界纪录,如今下场令人同情

    还记得那个脖子上挂着一大串辣椒的男人吗?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常年奔赴在参加吃辣比赛的路上,每天可以吃五斤辣椒的他,在50岁就被冠以“中国辣王”的称号,一度名扬海外。他就是一代辣王——李永志。他究竟谱写过怎样的一段传奇,能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今年62岁的他,现状怎样了?2004年,一场飞来横祸,让一名装修工人,被生活的重负彻底击垮了。
    健康号2023-04-16 15:37:58
    0000
  • 日本强推排污入海 专家:核污染水放射性物质浓度高 未达排放标准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根据日本政府公布的计划,福岛核污染水将于今年春夏之际开始向海洋排放。目前用于排海的部分设施已启动运行。核污染水曾与熔化的核反应堆堆芯充分接触,含有多种放射性核元素。将这种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没有国际先例。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决定将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放入海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
    健康号2023-04-16 15:37:55
    0002
  • 在性生活中,女生是这样看待“高潮”的

    亲爱的女性朋友们,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在性生活中,我们同样有着彼此不同的追求和期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用语言优美生动的文字,探讨女性如何看待性生活中的“高潮”。
    健康号2023-04-16 15:22:40
    0002
  • 抗癌共享厨房陷入争议,网红两点回应道出内情,捐赠资金不受监管

    最近,河南“抗癌共享厨房”因为“真假慈善”陷入争议。事情起因是店主张广兵发的一条经营困难视频,引来无数爱心人士出手相助,探店网红肉肉也慷慨捐助20万,热度涨不停。随后,店主被曝住豪宅开豪车,餐厅价格也不经济实惠,质疑声渐起,捐款的网红也被打成“托”,整得乱七八糟。
    健康号2023-04-15 16:25:28
    0005
  • 病人救命钱也偷!应城警方追踪半年多将其抓获

    极目新闻记者陈勇通讯员汪莎去年9月至今年3月,应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先后发生两起住院病人钱款被盗案。作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民生案件,应城警方高度重视,接警后立即将其列为重点案件全力侦办,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于4月11日将犯罪分子抓获归案。
    健康号2023-04-15 16:25:26
    0000
  • 有医院发布通知,要求医务人员退回抗疫补助,难不成是卸磨杀驴

    最近,一则医院要求医务人员退回抗疫补助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个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卸磨杀驴”的表现,即在医务人员辛勤抗疫之后,竟然要求他们退回已经发放的抗疫补助。
    健康号2023-04-15 16:25:25
    0005
  • 北京地铁内佩戴口罩提示被撕除,工作人员回应:乘客不戴口罩也可正常乘车

    海报新闻记者孙佃潇北京报道近日,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北京地铁内的佩戴口罩提示已被撕除,并附上相关照片。4月15日,海报新闻记者前往北京地铁1号线八里桥地铁站咨询获悉,网传信息属实,该地铁站内的相关提示亦在近日被撕除,目前已不强制乘客佩戴口罩进站。北京地铁内的佩戴口罩提示被撕除(源自网友)北京地铁内的佩戴口罩提示被撕除(源自网友)
    健康号2023-04-15 16:25:24
    0000
  • 2023年,医疗健康搞钱的三大重要答案

    2023年是复苏之年,但是不会再现2019年的“疯狂”文|《财经》记者赵天宇凌馨编辑|王小“有几个项目很有意思,一过了元旦,谈判就变顺利了。”探针资本合伙人张辰说。进入2023年,关注医疗健康领域的不少投资人发现,事情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开年仅一个月,截至2月6日,医疗健康投融资累计超过了50笔。
    健康号2023-04-15 16:13:59
    0002
  • 医疗健康成为“重灾区”这些“科学”流言你“中招”了吗

    新华社发5G辐射大?近视能治愈?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孕妇不能接种流感疫苗?这些以“科学”名义出现在朋友圈的文章,令人真假难辨,成为被频频转发、流传甚广的“科学”流言。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从中可以发现,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信、出行、健康等领域成为“科学”流言多发地。“辐射”没那么可怕
    健康号2023-04-15 16:13:58
    0000
  • 医疗健康风向标!2023年全国两会医药六大聚焦话题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侯佳欣)2023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说了什么?哪些医药热点与我们的健康相关?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梳理了有关两会议案及提案的医药热点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
    健康号2023-04-15 16:13:58
    0000